精選力的教案三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力的教案3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學習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并能運用解決實際問題。
2.知道浮力的應用。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分析,了解輪船是怎樣浮在水面上的。
2.通過收集、交流關于浮力應用的資料,了解浮力應用的社會價值。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發(fā)展的影響。
2.初步建立應用科學知識的意識。
教學重點:浮沉條件及其應用。
教學難點:探究物體的浮沉條件。
【學習過程】
一:預習導學:
1、浸在液體中的物體的浮沉情況決定于 和 ;
如果物體上浮,則浮力 物體的重力,
如果物體下沉,則浮力 物體的重力,
如果物體漂浮或懸浮,則浮力 物體的重力。
2、思考:木材能漂浮在水面,其原因是什么?把一根木頭挖成空心,做成獨木舟后,其重力怎么變化?它可載貨物的多少怎么變化?
我們知道,鋼的密度遠大于水的密度,而鋼板制成的輪船卻能漂浮在水面上,輪船是用 方法使它排開水的體積 , 浮力 從而達到 漂浮在水面上的。輪船的排水量指的是
輪船從河水駛?cè)牒@?,它的重力變不變?它受到的浮力變大、變小還是不變?它排開的液體的質(zhì)量變不變?它排開的液體的體積變不變?它是沉下一些,還是浮起一些?
3、浸沒在液體中的潛水艇受到的浮力是 ,但艇內(nèi)有兩個水艙隨時的充水或排水,這樣就改變了潛水艇的重力,從而能上浮、下沉或懸浮。氣球與飛艇用 于空氣密度的氫氣或氦氣充入氣球和飛艇中,通過改變氣球和氣囊 從而改變浮力的大小,實現(xiàn)升降的。
二、課內(nèi)探究:
(一)引入新課:
視頻展示:萬噸巨輪浮在海面上,它受到浮力的作用了嗎?
實驗感知:實心的鐵塊,放到水面上后,它將怎樣?
設疑:用鋼鐵鑄造的萬噸巨輪能夠浮于水面,而小鐵塊卻會沉入水底?物體的浮與沉決定于什么呢?
(二)新課學習
討論自學中的疑問,針對回答點撥。
1、漂浮、懸浮和下沉
演示實驗:將三個乒乓球浸沒水中(一個充滿沙;一個中空;一個有部分沙,用蠟封?。墒趾蟪霈F(xiàn)什么現(xiàn)象?分析討論。
問:浸入水中的物體受到哪幾個力的作用?( )它們的施力物體是誰?( )
一個物體在受到兩個或兩個以上力的作用時,它的運動狀態(tài)由它們共同決定。
(1)當F浮=G 時,它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將處于什么狀態(tài)?
(2)當F?。綠 時,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將處于什么狀態(tài)?
(3)當F浮<G 時,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將處于什么狀態(tài)?
問:沉的物體最終處于什么狀態(tài)?為什么?
問:那么上浮的物體最終處于什么狀態(tài)?受到 力的作用。
點撥1:懸浮的物體完全進入液體中,可以靜止在液體內(nèi)部任一地方,其體積 于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而漂浮則是物體靜止在液體表面上,其體積 于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
2、物體的浮沉條件
點撥2:
技術上為了實現(xiàn)浮沉總是設法改變重力與浮力的“力量對比”,來達到目的.若保持浮力不變,可改變自身的重力,實現(xiàn)沉??;若保持重力不變,可改變排開液體(氣體)的體積來實現(xiàn)沉浮.
點撥3:
,所以物體的浮沉條件還可以寫成:
當液>物時,物體上?。?/p>
當液=物時,物體懸浮在液體中;
當液
3、應用
點撥4:
(1)輪船:輪船從河里到海里,兩次都是 狀態(tài),它受到的浮力都等于它的自重,它兩次受到的浮力 ,由于海水的密度大于河水的密度,所以它排開海水體積 于它排開河水的體積,輪船要 一些.
(2)潛水艇:浸沒在水下不同深度所受浮力 。
(3)氣球可以靠改變浮力或氣體密度來實現(xiàn)升降.
(4) 密度計 用來測定液體密度的儀器.它利用漂浮原理:G密度計 F?。揭篻V排,即液大,V排就 ,密度計露出液面部分 而做成的.
(5)利用浮筒打撈沉船時,是靠改變 來使沉船上升的。
(三)課堂練習:完成“動手動腦學物理”
(四)自我小結(jié):
本節(jié)課你最大的收獲是:_______________;你還有的疑惑 : ;
(五)自我檢測:
1、當一艘輪船從東海駛?cè)腴L江時,它所受的浮力____________自身重力(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所受浮力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它將(上浮或下沉)一些。
2、重為20N 的物體,將其浸沒在水中時,它排開的水重為10N,此時它受到的浮力為______N,松手后物體將______。(填“上浮”、“下沉”或“懸浮”)。 3、體積相同的小球,都放在水中.靜止后,甲球沉入水底,乙球懸浮于水中,丙球漂浮于水面上,則它們受到的浮力F甲______F乙______F丙,它們的密度甲______乙______丙.
4、將一木塊分別浮在甲、乙兩種不同的液體中,木塊均有一部分露出液面,如果甲液體的密度大于乙液體的密度,則()
A、木塊在甲液體中受到的浮力大 B、木塊在乙液體中受到的浮力大
C、本塊在甲液體中露出液面的體積較大D、木塊在乙液體中露出液面的體積較大
5、綠豆湯可以消暑解毒,張亮在煮綠豆湯前,將綠豆倒入盛水的容器中,發(fā)現(xiàn)成熟飽滿的綠豆甲沉入水底,干癟、蟲蛀的綠豆乙漂浮在水面上,下列關于其所受的浮力與重力的分析正確的是( )
A.甲受的浮力小于重力,乙受的浮力大于重力
B.甲受的浮力小于重力,乙受的浮力等于重力
C.甲受的浮力大于重力,乙受的浮力等于重力
D.甲受的浮力等于重力,乙受的浮力小于重力
一、教學目標
要讓學生了解壓力狀態(tài)下的表現(xiàn),學會判斷自己的壓力。認識到壓力不一定全是害處,適當?shù)膲毫κ潜匾模€要學習調(diào)節(jié)壓力的技巧。
二、教材分析
1.邏輯分析
人際交往、學業(yè)、競爭等方面都存在壓力,而中學生往往不知道如何應對壓力,或者方法有限。當感到壓力時,他們的做法可能是逃避,可能是不知所措,這樣會使自己長期處于緊張、焦慮、煩躁的消極情緒之中,因而導致心理疾病。教材本課的目的就是要學生在正確看待壓力的基礎上,掌握一些應對壓力的技巧,面對困難的時候做好自我調(diào)節(jié)。
2.內(nèi)容分析
本課共分兩站。
第一站:了解壓力。
主要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壓力既可以是動力,也能成為阻力,對它無需太過恐懼。
第二戰(zhàn):調(diào)節(jié)壓力。
目的在于教學生一些管理和調(diào)節(jié)壓力的方法。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合力,什么是二力的合成。
2、會計算同一直線上兩個力合力的大小,并會判斷方向。
二、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觀察能力
通過觀察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產(chǎn)生的效果與兩個力作用在物體上產(chǎn)生的效果相同的實驗使學生明確實驗中應觀察什么現(xiàn)象,并由此分析出這些現(xiàn)象說明什么問題。進而認識到觀察物理現(xiàn)象應首先明確觀察目的,并根據(jù)觀察目的明確觀察什么,觀察的各現(xiàn)象之間有什么關系,這些現(xiàn)象是如何說明所要觀察的問題的。
2、培養(yǎng)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計算同一直線上兩個力的合力,確定合力的方向,能已知同一直線上兩個力的合力及其中一個力,求另一個力的大小和方向。
三、情感目標
通過實驗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質(zhì)。
通過同一直線上兩個力的合成的圖示,培養(yǎng)學生欣賞線條美的能力。
教材分析
教材先通過“提水”和“推木箱”兩個實例說明兩個力產(chǎn)生的效果可以用一個力來代替,這個力就叫做那兩個力的合力,引出求合力的問題。接著研究兩個力沿同一直線作用在物體上這種最簡單情況下求合力的問題。通過 “研究同一直線上方向相同的兩個力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和“研究同一直線上方向相反的兩個力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兩個演示實驗,得出結(jié)論。最后聯(lián)系實際,應用知識分析兩個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法建議
教學中要注意從合力產(chǎn)生的效果與兩個分力共同作用產(chǎn)生的效果相同來使學生認識合力。然后說明二力的合成就是求兩個力的合力。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合力的概念,還可以再補充其他的事例,例如,兩個人拉著一輛車勻速前進。也可以用一個人來代替這兩個人拉著這輛車勻速前進,后面一個人對車的拉力就是前面兩個人對車的兩個拉力的合力。
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1、合力的'概念
理解合力的概念關鍵是要讓學生認識兩個力共同作用產(chǎn)生的效果和一個力產(chǎn)生的效果相同。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除利用課本中的例子以及補充其他事例之外,可以通過實驗進行定量的研究,使學生對這個問題的認識能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并進而自己分析生活中相關事例,以加深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尤其要注意引導學生認識合力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力之和,而是等效代替。
2、同一直線上同方向的二力合成,同一直線上反方向的兩個力的合成。
兩個力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的情況很多,首先應組織、啟發(fā)學生通過討論認識各種形式的兩個力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的實例,使學生對兩個力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的問題有感性認識,然后對這些事例進行分析,區(qū)分不同類型,進而明確我們所要研究的問題,然后再組織學生進行課本中安排的實驗。
對于同一直線上同方向與反方向二力的合成問題,在進行實驗前可以讓學生思考,兩個力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可能會怎樣,在猜想的基礎上進行實驗。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設計示例
(一)導入新課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遇到這樣的情況,當一個人用力推一個物體或者提起一個物體時如果力氣不夠,這時再過來一個人幫忙則往往會達到目的,但是如果換一個力氣比較大的人,他一個人也可以達到目的。這時我們就說一個人經(jīng)過努力達到的效果與兩個人相同,今天我們就來專門研究這樣的問題。
(二)新課教學
1、同一直線上二力的合成
請同學們舉出生活中的實例說明一個人用力作用的效果與兩個人共同用力作用而產(chǎn)生的效果相同。
學生討論并舉例
例1 兩個小孩一同努力可以提起一桶水,一個大人就可以提起來。
例2 一個人拉一輛車拉不動,再有一個人在后邊推就可以把車推動,如果一個力氣大的人一個人就可以拉動。
例3 一根木頭一人扛起來比較費勁,如果兩個人一人扛一頭則可以比較輕松的扛起來,但效果是相同的。
以上同學們舉的實例都非常對,這里所說的效果相同,在物理學中我們叫它等效,也可以叫等效代替,在學習物理中建立等效的觀念十分重要。下面我們用實驗來進一步研究這個問題。
教師向?qū)W生介紹實驗儀器,并開始下面的實驗:將一根彈簧掛在支架上,彈簧后邊用一塊白紙板襯托。將一個物體掛在彈簧下,彈簧伸長一定的長度,其指針指在一定的位置,用筆在白紙板上標上記號。換用兩個物體掛在彈簧下,彈簧指針指在同一位置。實驗前讓同學注意觀察指針所指示的位置。實驗結(jié)束后教師講解并提出問題??膳浜蠈嶒炦^程制成圖,用投影打出。如圖所示將一個物體掛在彈簧下,說明這個物體對彈簧施加了一個力的作用。將兩個物體掛在彈簧下,這兩個物體分別對彈簧施加了力 和 。彈簧伸長說明了什么?
說明力作用在彈簧上,使彈簧的形狀發(fā)生了變化。
掛一個物體和掛兩個物體彈簧的伸長量是什么關系?說明了什么?
彈簧的伸長量相同,說明一個力作用在彈簧上與兩個力共同作用在彈簧上產(chǎn)生的效果相同。
一個力(F)產(chǎn)生的效果跟兩個力( 和 )共同作用產(chǎn)生的效果相同,這個力(F)就叫那兩個力( 和 )的合力。求兩個力的合力叫二力的合成。
在講解中要求同學注意,合力不是力的和,在后面的研究中同學們會逐步加深對這個問題的理解。請同學們列舉一個物體受兩個力作用的事例,前邊舉過的事例也可以重復。(學生邊舉例,教師邊在黑板上畫出示意圖,以便于分析)
【例1】 一個人在前面拉車,另外一個人在后邊推車。
【例2】 兩個人共同提一桶水。
【例3】 房頂上的吊燈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和電線的拉力。
以上這些事例如果要分類的話可以分成幾類?
有兩個力互成角度的,也有兩個力在一條直線上的。
在一條直線上的力有方向相同的,有方向相反的。
在上面這些事例中,最簡單的是同一直線上的兩個力。我們先來研究同一直線上的二力合成問題。同一直線上兩個力的合成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同一直線、方向相同,另一種是同
直線方向相反。請同學們首先根據(jù)日常生活中的經(jīng)驗猜想一下,這兩種情況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與兩個力的大小和方向是什么關系?
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請同學說出自己的猜想,教師把同學猜想的大意寫在黑板上。
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看書上兩個實驗示意圖和相關說明,看完后親自完成這兩個實驗;驗證一下自己的猜想。
學生看書,然后開始實驗,教師在同學中間巡視并進行指導,實驗結(jié)束后提問。
同一直線上,方向相同的兩個力合力的大小及方向與兩個分力是什么關系?
同一直線上,方向相同的兩個力的合力的大小等于這兩個力的大小之和,合力的方向跟這兩個力的方向相同。
同一直線上,方向相反的兩個力合力的大小及方向與這兩個分力是什么關系?
同一直線上,方向相反的兩個力的合力大小等于這兩個力的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較大的那個力相同。
在完成上述內(nèi)容的基礎上教師可提問:兩個小孩共同提一桶水,每個人都對水桶施加了一個力,大人一個人提一桶水,她對水桶如果施加的是一個豎直向上的力,如果他們提的是同一桶水,那么大人施加的力和兩個小孩施加的力的效果是否相同?
[學生]效果相同。
[老師]兩個小孩子所用力的合力的大小與大人施加的力的大小是什么關系?
[學生]相等。
[老師]在這種情況下,大人所用力的大小是否等于兩個小孩所用兩個力的和?
[學生]不等。
[老師]為什么?
學生今天我們研究的是同一直線上的兩個力的合成,這兩個小孩施加的
兩個力不在同一直線上,不能用同一直線上二力合成的規(guī)律來研究這個問題。
(三)總結(jié)、擴展
今天我們研究同一直線二力合成的方法,這一方法就不能用來研究互成角度的兩個力的合成問題?;コ山嵌鹊膬蓚€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邊形法則,用力 和 為鄰邊作平行四邊形,這個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就是它們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兩個小孩提水桶問題為例,用平行四邊形法則求出它們的合力)實際上同一直線上兩個力的合成問題,是互成角度二力合成的特殊情況,課本第六節(jié)就是這方面的內(nèi)容,同學們感興趣可以先看書自學,然后我們再一起探討。
探究活動
【課 題】
實驗分析同向合力和反向合力
【組織形式】
學生活動小組
【活動流程】
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jù);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
用一些測量工具(至少要多個彈簧秤)探究同向合力和反向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備 注】
1、寫出探究過程報告。
2、發(fā)現(xiàn)新問題。
文檔為doc格式